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
来源: | 作者:中国电力工程技术协会秘书处 | 发布时间: 615天前 | 3133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1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

  一、深刻领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事实充分证明,要在一个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谋发展,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改变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需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扩容提质、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实现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从内需潜力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规模巨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从供给能力看,我国拥有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强大科研队伍、较充裕资本积累和最完整产业体系,为提高我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的来看,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拥有广阔内需市场和强大供给体系,有基础有能力实现内部可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一招“先手棋”,有利于更好发挥我国的“大国优势”,塑造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使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把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主动权。

文旅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发力点。图为2023年3月14日,游客在湖北武汉东湖樱园踏青赏花。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摄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与此同时,促和平、谋发展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全球创新版图加快重构,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加快重塑。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以国际循环畅通更好实现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更好维护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更好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备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发展格局的科技支撑不断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首次超过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12年的1.91%提高到2.55%,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法规政策逐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深入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和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机制,为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探索出了新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31.8%。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构建了“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位引领、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三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带动”的多层次区域创新格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架构
分支协会
协会活动
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