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碳中和”即将改变县城,为什么零碳区县“光伏+”方案可以一骑绝尘,六超合一全面因地制宜发展!
来源: | 作者:小荷 | 发布时间: 1194天前 | 24052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国家整县推进光伏政策的出炉,国内分布式光伏迎来了新的一轮发展热潮。

由于建筑屋顶类型繁多、资源分散且单体规模不一,以及配电网可接纳新能源容量受限,市场面临电站设备选型、安全保障、电网接入、分散电站运维与资产管理困难等突出难题。

面对诸多挑战,选择最适宜的解决方案尤为重要。阳哥针对整县推进提供的光伏电站全场景解决方案,远不只是追求对应用场景的全覆盖,更针对上述难点一一击破,为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保驾护航。

一、三大场景解决方案加速整县推进

作为清洁电力转换技术实力派,凝结多年深耕光伏行业的经验,推出零碳家庭、零碳园区、零碳区县三大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更发挥自身优势,前瞻性地引入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助力整县推进光伏建设。

1.零碳家庭,清洁电力健康生活

居民屋顶类型繁多、大小不一,且随着光伏比例不断提高及家庭负荷的日益增加,农村配电网稳定性也面临巨大挑战。同时电动车的日益普及,及乡村战略的开展,新能源汽车在农村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作为业内为数不多可以提供光储充一体化方案的企业,零碳家庭解决方案,不仅涵盖了“3~50kW全系列逆变器”,还率先推出“5~10kW/9.6~102.4kWh家庭储能系统和7kW交流充电桩”的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在保障家庭“屋尽其能”和供电可靠性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家庭清洁电源自给自足,助力居民低碳健康生活。

2.零碳园区,光储充一体高效协同

工商业园区屋顶规模不一,不同建筑大楼分散,系统设计难度随之增加。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包含30-110kW功率等级逆变器,通过无线485自组网通讯,无需跨屋顶布线,为前期施工和后期运维带来极致便捷的体验。

此外,大量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后,由于配电网容量受限,可能引发潮流方向改变、局部电压越限、继电保护误动等诸多不利影响。“50kW~1MW/2~5h分布式储能系统和120kW直流充电桩”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可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负荷基本平衡,降低配电网容量压力,极大地节省配电增容费用,同时提高园区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

3.零碳区县,构建“光伏+”新经济

在我国近3000个区县内,有着面积广大的荒地、鱼塘、农业大棚,这些场景与光伏相结合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这些项目一般需要采用10kV或者35kV的中压并网,接入电网的设备也较为繁杂。

零碳区县解决方案涵盖了136kW~8.8MW功率等级逆变器,搭配分布式接入系统DAS1000,可在标准集装箱内集成电站接入所需的一次二次全部设备,实现统一部署,快速并网。县域地面电站配置一定的储能将是主要趋势,部分地区已提出明确需求,为此,阳光电源不断推动1500V储能先进技术创新与应用,帮助实现降本增效,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支撑。

自今年宏观政策层面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以来,许多领域的政策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全行业领域进行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碳中和导致许多行业的目标出现了重大变化,必须进行对应的调整。

因此,县城作为这一轮新型城镇化吸纳人口的重点区域,其建设目标与理念同样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县城未来的面貌与建设目标将出现重大变化:

结合土地改革,控制县城建设密度

在过去十年中,许多县城都有一个大城市梦”;即以大城市的模型与样板来建设县城核心区。于是一个个商业综合体、高密度社区在许多县城内拔地而起;虽然展现了经济发展的成绩,但也与县城的综合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同时,在县城不断吸纳人口、且继续作为下一轮城镇化吸纳人口的重点区域后,县城的建设规模纷纷达到了瓶颈;基层农村却不断面临人口流失、乡村空心化的问题,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开始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利用不平衡的问题持续突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期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开始结合。

一方面《意见》提出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既要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又要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县城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县城建成区的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应控制在0.6至0.8。”这将推动县城规模开始向外扩张;

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通过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将农村的富余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市场化,实现县域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的建设用地分布变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得县城发展的红利与当地农村进行共享,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因此,在县城低碳建设的过程中,也将推动广大农村、集体的发展,通过土地这一根本性资源要素,来实现更为公平的红利分配。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应对全球变暖的三十六计”,分生活、环境、生命、空间、金融、创新、文艺、哲学、大学,从衣食住行到影视作品,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江南小镇到青藏高原,从大漠长河到星辰大海等等。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作用(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即净零排放。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碳中和就是要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架构
分支协会
协会活动
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