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改革方案》在总体思路原则上是如何考虑的?
答:《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服务国家发展,强调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二是突出优势特色,强调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强调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协同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4.《改革方案》提出了哪些工作目标?
答:《改革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相对量化的近期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近期目标上,重点围绕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实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远景目标上,通过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5.《改革方案》提出哪些具体举措?
答:《改革方案》聚焦人才培养,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三大主体,围绕学校层面怎么规划设置、省级层面怎么统筹管理、国家层面怎么宏观调控,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革措施。
一是改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了8条任务措施,明确要求高校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健全年度报告制度等。
二是强化省级学科专业建设统筹和管理。《改革方案》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等3条任务措施。明确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应用规划、资源配置等措施,落实新设学科专业检查机制,及时公布本地优先发展和暂缓发展的学科专业名单,促进所属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省级有关行业部门要适时发布区域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