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来源: | 作者:小荷 | 发布时间: 1245天前 | 32044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力推动能源高效化发展。推进各领域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降低能源强度、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节能空间很大。应积极发挥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关键作用,在能源生产环节,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效率,降低火电机组煤耗;在能源消费环节,积极推广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钢铁、建筑、化工等重点行业用能效率。预计2028年前,我国单位GDP能耗较目前下降1/4,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能耗将分别下降20%、8%、30%,为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实现全社会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各领域深度脱碳,确保实现碳中和

在碳达峰基础上推进碳中和,加快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存量的全面替代是关键。发挥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快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电能广泛使用,在能源生产消费各环节、碳排放各领域对化石能源进行深度替代,将推动能源系统全面脱碳,促进产业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速我国碳减排进程,在2055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目标。

全面推进能源生产脱碳。加快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中国能源互联网和统一高效的全国电力市场,发挥大电网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加快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和储能跨越式发展,以光风水储输联合方式实现能源大范围经济高效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种多能互补、广域平衡、清洁高效的能源发展方式,将打破能源供给的资源约束和时空约束,充分利用资源差、负荷差、电价差,推动能源结构布局优化和效率效益提升,实现全面脱碳转型。预计到2055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发电量将分别达到73.5亿千瓦、16万亿千瓦时,占总装机和总发电量比重均接近94%,电力跨省跨区跨国配置能力超过10亿千瓦,推动能源生产碳排放从2028年的52亿吨降至2.3亿吨。

全面推进能源消费脱碳。大力深化各领域电能替代,构建以清洁电力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煤、油、气依赖。工业领域加快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电气化升级,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体系。预计到2055年,我国工业领域电气化率将达到60%,碳排放从2028年的31.2亿吨降至3.3亿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电动和氢能汽车,提升电气化铁路比重,以电能和电制清洁燃料替代航空航海化石能源需求,实现从油驱动向电(氢)驱动转变。预计到2055年,我国交通领域电气化率将达到70%,碳排放从2028年的12.2亿吨降至2亿吨。建筑领域普及建筑节能改造和智能家电应用,推动炊事、供热、制冷等全面电气化,倡导零碳生活方式。预计到2055年,我国建筑领域电气化率将达到75%,碳排放从2028年的6.5亿吨降至1.1亿吨。通过协同推动上述重点领域电气化转型,预计到2055年,我国全社会电气化率将超过60%,能源消费碳排放从2028年的50亿吨降至6.4亿吨。

全面推进非能利用领域碳减排。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除能源消费碳排放外,还会在原料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造成碳排放。目前,我国每年工业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大约为10亿吨左右。依托中国能源互联网,积极利用清洁电力制造氢气、氨气、甲醇、甲烷等原材料,推动以氢能炼钢替代焦炭炼钢,优化建材、化工行业工艺流程,将促进传统产业向低耗能、低排放、高附加值方向加快转型,大幅减少工业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预计到2055年,我国工业生产的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将显著提升,工业生产过程中非能利用产生的碳排放将从2028年的13亿吨降至5.4亿吨。

大力推进自然碳汇和碳捕集。受资源、技术、经济性等因素影响,到2055年左右,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以及工业非能利用领域还有约14亿吨碳排放需要通过自然碳汇、碳捕集等措施予以解决。应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加大力度实施植树造林、荒漠改善、水土保护等行动,发挥森林、农田、湿地等重要作用增加自然碳汇。同时,积极研发和推广化石燃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物质碳捕集与封存、直接空气捕集等技术,提高碳捕集能力。预计到2055年,自然碳汇和碳捕集能够分别提供约10亿、4.5亿吨负排放,解决碳中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助力实现全社会碳中和目标。

多措并举推进碳减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系统工程,涵盖能源、经济、社会、气候、环境等众多领域,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需要秉持新发展理念,凝聚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共同行动。

坚持清洁发展,筑牢思想根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转变依赖化石能源的发展观念,打破碳惯性,解除碳锁定,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
坚持创新驱动,提高减排成效。强化技术创新,加快清洁能源发电、储能、绿电制氢、负排放等关键技术突破,提高经济性和可靠性,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模式创新,积极推行电动汽车错峰充电、低谷电制氢等服务,探索光伏治沙、新型光伏农业等清洁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大幅提高碳减排质量和效益。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架构
分支协会
协会活动
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