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能源合作平台工作持续开展。10年来,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先后共同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中国—阿盟清洁能源培训中心、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项目对话与合作中心、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等5个区域能源合作平台,聚焦政策沟通、规划对接、能力建设、技术交流和联合研究,有力促进了相关国家和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0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2013~2022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这些工程涵盖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更大范围促进了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更广领域拓展了区域国家能源合作,为能源资源互补协作和互惠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推动油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缅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中俄原油管道复线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相继投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开发建设持续推进,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基本形成。目前,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正在推进中。该线建成后,将首次途经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2个国家,与已建成的连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A/B/C线一道,形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网,成为中亚地区规模最大输气系统。届时我国从中亚进口天然气输气能力将从每年550亿立方米提升到850亿立方米。除中亚外,中俄油气管道建设影响世界能源格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自2019年12月投产供气后,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将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2022年2月中俄签署协议,俄方将经由中俄远东线每年向我国供应高达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中蒙俄天然气管道是俄罗斯继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成功运营后规划的又一条备受瞩目的对华输气线路,该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开工,2030年运营,年设计输气能力达到500亿立方米。这些管线全力输出后,仅俄罗斯对华管道天然气供应能力就将达到每年近千亿立方米。
加强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我国已与7个国家开展电力互联互通项目,建成中越、中蒙、中缅等跨国输电线路,电力互联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国家电网与俄罗斯、蒙古、吉尔吉斯斯坦、朝鲜已建成10条跨国输电线路,南方电网经营服务区与老挝、越南、缅甸毗邻,持续推进与澜湄国家电网互联互通。具体来看,我国东北电网与俄罗斯远东电网建成了1回500千伏、2回220千伏和2回110千伏输电线路;我国新疆通过35千伏、内蒙古通过220千伏和110千伏输电线路与蒙古实现一定规模的电力交易。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缅甸电厂以1回500千伏、2回220千伏和1回110千伏线路向我国供电;我国以3回220千伏、3回110千伏线路向越南供电,以1回115千伏线路向老挝供电。2022年6月,老挝电网通过115千伏老挝东盟—那磨线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电网联网运行,老挝成功向我国送电,形成了我国南方区域与澜湄区域电力余缺互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