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高产攻关,由技术负责人定下具体的技术策略、种植方法。“在播种、移栽、施肥、喷药、田间管理等环节,我们尽量做到标准化操作,除此之外不会用特殊方法。”甘宗恒总结道,“实施精细化管理,但不特殊化管理。整个过程与普通农民正常种植差别不大,这样才能体现出示范推广价值。”
陈太佳作为具体实施人,严格按照技术方案的要求执行。“从3月份开始准备播种育秧,一直到11月份晚稻收割完成,我每天都要在田里。这是关乎饭碗的事,对于老百姓来说,吃饭就是天大的事。”陈太佳对试验田付出了全部的精力。
“衡南基地的杂交水稻试验对端牢中国饭碗意义重大。我们制订了专门的保电方案,定期组织员工巡检基地供电线路和设备,助力基地水稻稳定高产。”衡南县供电公司党委副书记严标说。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目前,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主流技术是袁隆平院士团队提出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技术,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
2020年11月,袁隆平院士在衡南基地种植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公开测产时表示:“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比现有的高产杂交稻要增产10%~20%,就是增产100公斤以上。我们全国有2亿5000万亩的杂交稻,如果每亩增产100公斤,可以增产几百亿公斤,增产半个湖南省的粮食产量。”
“对于袁老提出的双季亩产1500公斤目标,我们非常有信心。到那时,禾下乘凉将不再是梦。”甘宗恒坚定地说。不远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标语清晰可见。
双孢菇产业绵延“山海情”
3月下旬的宁夏平原春意盎然、阳光明媚。正午刚过,在位于闽宁镇的宁闽合发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将刚刚采购来的麦秸秆、玉米秸秆、鸡粪、牛粪等原料堆积混合,为双孢菇培养料发酵做最后的准备。
35岁的基地负责人何龙蹲下来仔细查看原料品质,眼神中充满期待。“混合后的培养料经过21天发酵,便可以加入菌种,运到菇房培养菌丝,再过上40多天,就能产出第一茬双孢菇。”何龙说,目前基地共有14间大型标准化菇房,每间可种植蘑菇680平方米。“今年,我们打算‘火力全开’,14间菇房滚动种植双孢菇,预计全年共种植4季,总产量超过800吨,总收入有望突破1000万元。”他兴奋地说。

国网宁夏电力员工检查蔬菜种植基地供电线路。
从1999年第一批菇农在福建援宁工作队专家的指导下建起菇棚,发展双孢菇种植产业,到2018年宁夏、福建两地企业共同投资成立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来自福建的专家帮助基地进行项目设计、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双孢菇种植业在闽宁镇走出了一条从农户个体种植向规模化生产转型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现代化农业设备的推广应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