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停产,行业洗牌加剧
■中国城市报记者刁静严《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2月11日 第 08 版)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也是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然而,短短几年间,从行业普遍看好的市场前景,到如今的产能过剩、利润缩减,动力电池行业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近日,捷威动力发布了一则《公司停工停产、员工放假及培训通知》的消息,称其受到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等客观因素影响决定停工停产,引起行业关注。今年以来,已有陆续几家电池大厂停产或缩小规模。产业产能过剩、企业发展艰难之下,动力电池行业释放出怎样的信号?面对日趋白热化的激烈市场竞争和洗牌局面,企业该如何有效应对?中国城市报展开报道。
不止一家动力电池企业停工停产
之所以引起行业震动,捷威动力并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公司官网显示,捷威动力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天津市,同时拥有江苏盐城、浙江长兴两大生产基地,有效产能达到10亿瓦时,在职人员超过2400名,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两大业务板块。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捷威动力动力电池装车量仅0.88亿瓦时。其停工停产的消息,无疑让动力及储能电池行业产生震荡。
据悉,今年以来,动力电池停工停产的企业并不止这一家。5月,日资企业松下蓄电池(沈阳)工厂宣布全面停止生产,进入解散清算程序并不再开展任何经营活动;6月,明冠新材称公司彻底剥离锂电正极材料业务;9月,厚能股份宣布,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
目前,动力电池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排名相对靠后的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的市场占有率位列前三,分别为42.76%、28.58%、9.02%,也就是说,前三家企业占据了八成市场份额,而第四至第十的企业分别占据市场1%—4%。而在十名开外的企业,市场生存空间更是寥寥无几,竞争更为激烈。此次停工停产的捷威动力市场占有率虽位列13名,却仅有0.3%。
今年,持续了10余年的新能源汽车“国补”完全退坡以及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动力电池产业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趋势,行业洗牌再加剧,像捷威动力这类的二三线企业,如果不具备持续研发创新能力和产能升级的能力,随着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会逐渐失去市场,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是行业进行结构优化调整,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