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授信评审工作的有力支撑
开行中长期项目授信评审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主责主业,从授信对象、项目概况、筹融资、建设运营、财务、市场、期限与偿债能力、担保、风险与收益等多个维度系统展开,强化对项目的综合影响、财务可行性、融资需求合理性、收益匹配度、风险可控性等关键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授信方案,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和服务。可研大纲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的指导,将为授信评审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可研大纲开篇即指导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拟建项目和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作出概述,银行可以据此掌握项目全貌,分析判断项目可行性、项目单位是否具备承担拟建项目的能力、国有控股企业是否聚焦主责主业等。通过参阅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可以掌握必要的信息渠道和数据来源,为评审决策提供支撑。在“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部分,可研大纲提出要简述项目提出的背景、前期工作进展、与战略目标和政策的一致性以及项目建设的理由、依据、时机选择等情况,有利于银行掌握项目的来龙去脉,评估项目的战略、政策契合度和授信的合理性,并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好预研预判。又如,在产出方案、建设方案和运营方案的基础上,可研大纲要求明确研究项目投资需求和融资方案,计算有关财务评价指标,评价项目投资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持续能力,银行可以据此对授信评审相关结果开展交叉验证,从而更准确的判断授信对象的信用意愿、能力和申请授信的可接受程度,同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借款人和项目的现金流来源与特征,更加合理的设计融资方案,更加高效的匹配金融产品与服务。对政府投资项目,可研大纲要求在债务清偿能力中分析是否增加当地政府财政支出负担、引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情况,其结论可为投融资合规性判断提供关键参考。
(三)可研大纲是授信评审创新的有益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银行授信评审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市场环境、风险因素等不断变化。以基础设施投融资为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体量大、周期长,外部性强,短期盈利能力弱,但项目全生命周期社会、生态、安全等综合效益显著。需要既算经济账,又算综合账,探索创新适应基础设施特点的融资模式和制度机制。例如,探索市场化综合开发模式,以逻辑自洽、可持续为原则,将地域相近、功能相通等联系紧密但现金流不均的建设内容统筹设计、一体实施,通过“肥瘦搭配”“以丰补歉”,促进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资金总体平衡,并按照“一行业一政策”思路深化模式创新推广。立足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建立退出机制,优化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