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并就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与此同时,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合力。
信心,来自实实在在、得之不易的发展成绩——
支撑经济大盘的“宏观四角”运行平稳: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升至83.2%,其中三季度贡献率提升至94.8%;前10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
三季度以来要素流动趋于活跃,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同步回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一批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缩减,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
横向对比,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名列前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指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以来,诸多外企高管密集访华,加码在华投资。
“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超过今年”……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内的诸多国际机构,近来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11月16日,美国旧金山,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举世瞩目。
“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当日,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书面演讲自信而坚定,向世人展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二)
“新质生产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在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的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2023年11月27日摄)。该企业近年来转变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工艺技术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积极探索并储备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前沿技术。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