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
来源: | 作者:中国电力工程技术协会秘书处 | 发布时间: 5天前 | 540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后看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十四五”我们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经有95%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我们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智能化产能占比超过55%。积极推广煤炭绿色开采,2024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比2020年提高3.1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二氧化碳驱油等低碳技术发展,2024年实现了二氧化碳注入量300万吨,这有效促进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动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更好发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完成“双碳”目标任务的支撑作用。谢谢。


  极目新闻记者:


  新能源在大规模发展的同时,消纳等问题日益突出,请问怎样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对“十五五”新能源发展有什么考虑?谢谢。


  杜忠明:


  谢谢您的提问。刚才创军司长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随着新能源规模的迅速扩大,正如您所关注到的,一些地区新能源消纳利用确实也面临压力,我们认为这是新能源“成长的烦恼”,就好比孩子长身体,长得快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会遇到“衣服不合身”的问题。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风电光伏发电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我们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风光要稳。针对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特点,加快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通过提升风光电发电预测精度,让电站和电网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风光水火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模式和联合调控运行,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的自主调节和主动支撑能力。


  二是系统要强。在分类引导、合理布局集中式与分布式等各类新能源开发基础上,协同加强主网、配网、微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综合承载力,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接网要求。积极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和省间灵活互济工程建设,强化主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推动智能微电网建设。同时,通过新一代煤电改造升级、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大力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三是市场要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完善与新能源发电特性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参与市场,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规模。优化省间电力交易,增强区域资源互济共享能力,促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四是用电要灵活。充分发挥用电侧灵活调节作用,稳步扩大虚拟电厂的聚合规模,拓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更好地促进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


  五是政策要给力。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在促进新能源外送消纳的同时,通过发展绿电直连等新能源就近消纳新业态,拓展新能源消纳场景,提高新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持续提升电力消纳新能源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推动风光电制绿氢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开拓新的消纳空间。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国家能源局在加快构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体制机制方面有哪些创新型举措和突破性成就?谢谢。


  万劲松:


  “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不断激发能源市场的动力和活力,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能源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实现了“三个加快”。


  第一,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完善。发电侧,煤电、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用户侧,除了居民和农业用电外,定价也完全市场化,电力真正成为一种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大部分电量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第二,能源市场体系加快建设。我们已经基本建成了多层次、多品类、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实现全覆盖,现货市场正在全国范围内加快铺开,目前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7个地区电力现货市场还有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已经建成运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实现了连续运行,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超市”。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初步建立,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顺畅的自由流动。


  第三,能源产业的生态加快创新。我们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供给,先后出台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虚拟电厂、绿电直连和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加强创新探索,拓展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灵活响应能力,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能源领域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虚拟电厂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聚合利用闲置的可调节资源,总规模已经超过350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半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总规模约9500万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长约30倍,占全球总装机比重超过40%。大家也关注到,今年上半年我们出台了绿电直连的政策,这些政策如春风吹来,让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产消融合新模式展现出盎然生机,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绿色用能需求。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