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投资需要高质量决策作支撑,而高质量决策又需要以高质量的前期论证作为基础和保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及说明》(以下简称可研大纲),包括《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通用大纲(2023年版)》(以下简称《通用大纲》)、《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2023年版)》(以下简称《参考大纲》)及《关于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的说明(2023年版)》(以下简称《编写说明》)。可研大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求,分层分类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做了全面系统的指导,对金融机构做好投融资前期基础工作,提升决策水平,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投资项目前期论证的最新指南
可行性研究是开展科学、民主投资决策的先决、必要条件。基于科学理论和系统调查研究,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分析项目不同情境、制定比选方案,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后,完成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将极大提高投资的质量、水平和效率。可研大纲内容全面、细致、深入,有利于推动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研究制度规范,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后续更好开展投融资决策等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
(一)紧扣系统观念,指导性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可研大纲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总体聚焦项目建设必要性、方案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三大核心目标,立足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分别从需求与产出、选址与要素保障、建设及运营、投融资与财务、影响效果、风险管控等多个维度,涵盖项目概况、建设背景和必要性以及产出、建设、运营、财务、风控诸方案,《通用大纲》内容具体分为十一个部分、39个方面,《参考大纲》内容具体分为十个部分、38个方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出分析论证要求,保证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性和深度。
(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性强
引导投资项目服务于国家战略、满足人民的根本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可研大纲都强调项目与国家政策、规划、重大战略目标的对接,更加注重发挥国家战略规划以及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要求提供国家和地方有关支持性规划、政策等作为项目可研编制依据,并均在开篇即强调对“规划政策符合性”的论证。特别是《通用大纲》,在要求阐述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重大规划衔接性的同时,还加入了项目与扩大内需、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安全和应急管理等重大政策目标契合度分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