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的民生牵挂,落实在一项项惠民政策举措中: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强化民生保障、优化民生服务,以实绩实效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
破难题,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基——
一边是2023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达1158万人;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受到影响。
从全国两会上明确要求“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到6月内蒙古考察时提出“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安排,立足外部环境变化和就业形势需要,多个省份推出优化调整稳就业一揽子政策。截至目前,各级政府直接支持就业创业的资金已超过2000亿元。
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就业帮扶落实落细,自8月起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2%。
强弱项,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各地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加快补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
聚焦新业态。北京等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截至9月末,已为668万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提供“新型工伤保险”。
利好新市民。今年全国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已完成约150万套(间),各地筹集建设进度不断加快。
回应新期盼。前三季度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约3645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超413亿元;第九批国家组织集采41种药品,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
提品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7月27日在四川考察时明确提出,“检验推动发展成效,要看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
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强化旅游供给改善;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百姓衣食住行;确定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鼓励“村BA”“村超”“村排”等基层体育运动广泛安全开展……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新篇章正加快书写。

这是2023年3月27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拍摄的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比赛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